市南文化馆文化服务发展亮点工作
2013-12-31 10:29:20 来源: 评论:0 点击:
市南区文化馆 文化服务发展亮点工作(2013年)亮点一:初步构建社区公益文化服务体系市南区文化馆采用植树法,每个文化馆业务干部作为大
市南区文化馆
文化服务发展亮点工作
(2013年)
亮点一:初步构建“社区公益文化服务体系”
市南区文化馆采用“植树法”,每个文化馆业务干部作为大树的“树干”带领“枝干”,即N个群文辅导员深入到社区,为基层送辅导、送讲座、送展览、送文化辅导人才、送活动策划的金点子、送媒体宣传大平台,激活“文化馆-街道办事处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之间的文化联动与互动,形成覆盖全区的基层文化辅导培训网络,辐射到各个街道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使公益性文化培训服务的“给养”输送到大树的片片“绿叶”,今年这样的“送氧”过程使1万余百姓享受到公益文化带来的“福利”与幸福。
亮点二:打造平台 推升基层文化品牌
文化馆帮助各街道社区挖掘文化特色,打造品牌活动。联合QTV-3组织“《影视群艺汇》走进市南群众文化系列活动”,通过电视媒体给社区百姓搭建展示才艺的舞蹈,扩大文化宣传面,使群众文化品牌更有凝聚力。《影视群艺汇》专栏先后全程播出了“金门一家亲”、“舞动团岛湾 幸福八大峡”、“情满中山 幸福街里”、“百年江苏路 人文新社区”、“市南区第一季广场舞展演”、市南区““唱响中国梦 颂歌献祖国”广场合唱音乐会等7场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搭明星舞台,展百姓风采,登台展示的社区百姓达2000余人,使数万百姓在现场、通过银屏观看了活动实况,提高文化活动百姓参与率和知晓率。
亮点三:免费开放 深入人心惠及民生
作为国家一级馆的青岛市南区文化馆,多年的免费开放优质服务已深入人心、形成规模。主要涵盖了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的“硬件开放”和与馆职能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全部向群众提供免费服务的“软件开放”。今年除各类展览展示、文化讲座、图书阅读活动外,还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文化需求,开办了声乐、吉他、武术、中国画、时装表演、朗诵与主持、民俗技艺、手工艺制作及广场舞、古典舞、爵士舞、拉丁舞等不同艺术门类的20余项开放项目,全年培训40000余人次、1100余期,努力确保了各层次群众真正享受到公共文化权益。
亮点四:未成年文化服务 获得市级优秀称号
市南区文化馆不断创新服务品牌、提升开放魅力,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特别重视未成年人艺术培训、民俗传统教育,成果显著。一、“免费开放”打造“社会课堂”品质提升:市南区文化馆的“免费开放”工作在项目整合、统筹兼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服务的靶向性和导向性,使得未成年人进一步享受到公益文化所带来的实惠。1.艺术培训:馆内“艺彩”公益艺术培训未成年人舞蹈培训贯穿全年。少儿芭蕾、少儿绘画、少儿拉丁舞、青少年街舞班授课500余课时惠及未成年人2000余人次,满足了未成年人的不同需要,引导学员不断提升自身水平。2.公益讲座。“市南区文化大讲堂”举办未成年人讲座12期。涵盖国学经典、民俗故事、皮影制作、月饼制作、彩蛋绘制、老卡子使用、老青岛故事等不同文化内容,接待未成年人1800余人次。3.书画展览。“阳光展厅”举办3期未成年人艺术展览展出未成年人基地绘画作品、少儿绘祖国书画展、未成年人剪纸作品展,展出作品200余幅,接待参观群众1000余人,成为绘画未成年人爱好者的幸福家园。4.基层辅导。为中小学校等5个基层单位奉上专业艺术辅导,包括赶排娱乐节目、策划文化活动、接待德国及美国学生参观等,使数千名师生受益。5.书籍阅读。“阳光书吧”“电子阅览室”方便未成年人来馆阅读,书籍达3万余册,电子阅览室增加共享软件和文化艺术类多媒体光盘,方便来馆学生学习。6.非遗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室又购置了3万余元20余件的老家具,民俗物品及传统工艺的家俱增至167件,接待来访未成年人1000余人。7.MIDI制作。免费为院校制作各项文化演出及培训需要制作音效作品10余件,有力地提升了“社会课堂”的服务品质。二、“文化基地”扎根校园示范点:未成年人基地突出“广”“活”“实”。在辖区建成6个未成年人文化基地,数量上跃居全市第一位;非遗传习、民俗讲座、艺术辅导、展览观摩、动手实践、暑期夏令营等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满足孩子们的不同需求;常年坚持传习班授课和艺术辅导,授课800余课时,1300余位师生受益,送上最实惠的文化服务。三、“非遗工作”服务未成年文化基地:市南区利用非遗宣传日、春节、五一、十一等节日,开展了10余项非遗专题活动,参与未成年人4000余人。成功举办了青岛市第三届“二月二杯”门笺剪纸大赛,专设未成年人奖项,汇集剪纸作品100余幅,其中为10位中小学生发奖;开展了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系列民俗传统节日活动,组织未成年人在亲自动手制作“卡花”“月饼”“粽子”的过程中,“零距离”感受非遗魅力;“阳光讲堂”—讲述青岛(方言)老故事,颇受居民追捧;八月,成功举办了青岛市首届青少年(新市民)非遗夏令营,三大板块活动,吸引了500余名青少年参与。此外,非遗进校园活动形成常态化。在社区设立非遗传习点,开展民俗刻纸、皮影制作、鸳鸯螳螂拳和武当太乙拳等培训活动;确定区属三所小学为非遗传承特色学校,定期聘请老艺人到学校开展剪纸、武术、面塑、皮影等传习活动。受到市区领导及家长的好评。今后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充分利用好硬件设施,采取多种措施创新未成年人文化活动品牌的打造,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满足未成年人的文化权益做出更大贡献。2013年荣获青岛市“社会课堂”优秀场馆。
亮点五:
“六团走基层”文化志愿者项目喜获青岛市示范项目
三、建立保障机制 确保服务到位
亮点六:“海燕杯”群众文艺创作大赛喜获丰收
经过近一年的精心培育、打磨,市南区在面向全区初选的基础上甄选出17件声乐、器乐优秀作品参加“海燕奖”大赛,它们主要包括音乐类的男声独唱《海上有条古老的船》、女声独唱《不想让你走》、童声组合《追梦少年》、独唱《蓝色的爱》、男女声四重唱《祝福青岛》、二重唱《老师辛苦了》、独唱《班长的红玫瑰》;器乐类:二胡合奏《小鹿角之音》、古筝合奏《草原hing歌》、器乐重奏《都市旋律》、打击乐组合《青岛锣鼓》。最终获得最佳创作奖8件、最佳表演奖8件、优秀创作奖9件、优秀表演奖9件,市南区文化新闻出版局获得大赛组织奖。市南区获得的奖项之多、奖次之高名列全市前茅。
文化服务发展亮点工作
(2013年)
亮点一:初步构建“社区公益文化服务体系”
市南区文化馆采用“植树法”,每个文化馆业务干部作为大树的“树干”带领“枝干”,即N个群文辅导员深入到社区,为基层送辅导、送讲座、送展览、送文化辅导人才、送活动策划的金点子、送媒体宣传大平台,激活“文化馆-街道办事处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之间的文化联动与互动,形成覆盖全区的基层文化辅导培训网络,辐射到各个街道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使公益性文化培训服务的“给养”输送到大树的片片“绿叶”,今年这样的“送氧”过程使1万余百姓享受到公益文化带来的“福利”与幸福。
亮点二:打造平台 推升基层文化品牌
文化馆帮助各街道社区挖掘文化特色,打造品牌活动。联合QTV-3组织“《影视群艺汇》走进市南群众文化系列活动”,通过电视媒体给社区百姓搭建展示才艺的舞蹈,扩大文化宣传面,使群众文化品牌更有凝聚力。《影视群艺汇》专栏先后全程播出了“金门一家亲”、“舞动团岛湾 幸福八大峡”、“情满中山 幸福街里”、“百年江苏路 人文新社区”、“市南区第一季广场舞展演”、市南区““唱响中国梦 颂歌献祖国”广场合唱音乐会等7场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搭明星舞台,展百姓风采,登台展示的社区百姓达2000余人,使数万百姓在现场、通过银屏观看了活动实况,提高文化活动百姓参与率和知晓率。
亮点三:免费开放 深入人心惠及民生
作为国家一级馆的青岛市南区文化馆,多年的免费开放优质服务已深入人心、形成规模。主要涵盖了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的“硬件开放”和与馆职能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全部向群众提供免费服务的“软件开放”。今年除各类展览展示、文化讲座、图书阅读活动外,还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文化需求,开办了声乐、吉他、武术、中国画、时装表演、朗诵与主持、民俗技艺、手工艺制作及广场舞、古典舞、爵士舞、拉丁舞等不同艺术门类的20余项开放项目,全年培训40000余人次、1100余期,努力确保了各层次群众真正享受到公共文化权益。
亮点四:未成年文化服务 获得市级优秀称号
市南区文化馆不断创新服务品牌、提升开放魅力,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特别重视未成年人艺术培训、民俗传统教育,成果显著。一、“免费开放”打造“社会课堂”品质提升:市南区文化馆的“免费开放”工作在项目整合、统筹兼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服务的靶向性和导向性,使得未成年人进一步享受到公益文化所带来的实惠。1.艺术培训:馆内“艺彩”公益艺术培训未成年人舞蹈培训贯穿全年。少儿芭蕾、少儿绘画、少儿拉丁舞、青少年街舞班授课500余课时惠及未成年人2000余人次,满足了未成年人的不同需要,引导学员不断提升自身水平。2.公益讲座。“市南区文化大讲堂”举办未成年人讲座12期。涵盖国学经典、民俗故事、皮影制作、月饼制作、彩蛋绘制、老卡子使用、老青岛故事等不同文化内容,接待未成年人1800余人次。3.书画展览。“阳光展厅”举办3期未成年人艺术展览展出未成年人基地绘画作品、少儿绘祖国书画展、未成年人剪纸作品展,展出作品200余幅,接待参观群众1000余人,成为绘画未成年人爱好者的幸福家园。4.基层辅导。为中小学校等5个基层单位奉上专业艺术辅导,包括赶排娱乐节目、策划文化活动、接待德国及美国学生参观等,使数千名师生受益。5.书籍阅读。“阳光书吧”“电子阅览室”方便未成年人来馆阅读,书籍达3万余册,电子阅览室增加共享软件和文化艺术类多媒体光盘,方便来馆学生学习。6.非遗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室又购置了3万余元20余件的老家具,民俗物品及传统工艺的家俱增至167件,接待来访未成年人1000余人。7.MIDI制作。免费为院校制作各项文化演出及培训需要制作音效作品10余件,有力地提升了“社会课堂”的服务品质。二、“文化基地”扎根校园示范点:未成年人基地突出“广”“活”“实”。在辖区建成6个未成年人文化基地,数量上跃居全市第一位;非遗传习、民俗讲座、艺术辅导、展览观摩、动手实践、暑期夏令营等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满足孩子们的不同需求;常年坚持传习班授课和艺术辅导,授课800余课时,1300余位师生受益,送上最实惠的文化服务。三、“非遗工作”服务未成年文化基地:市南区利用非遗宣传日、春节、五一、十一等节日,开展了10余项非遗专题活动,参与未成年人4000余人。成功举办了青岛市第三届“二月二杯”门笺剪纸大赛,专设未成年人奖项,汇集剪纸作品100余幅,其中为10位中小学生发奖;开展了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系列民俗传统节日活动,组织未成年人在亲自动手制作“卡花”“月饼”“粽子”的过程中,“零距离”感受非遗魅力;“阳光讲堂”—讲述青岛(方言)老故事,颇受居民追捧;八月,成功举办了青岛市首届青少年(新市民)非遗夏令营,三大板块活动,吸引了500余名青少年参与。此外,非遗进校园活动形成常态化。在社区设立非遗传习点,开展民俗刻纸、皮影制作、鸳鸯螳螂拳和武当太乙拳等培训活动;确定区属三所小学为非遗传承特色学校,定期聘请老艺人到学校开展剪纸、武术、面塑、皮影等传习活动。受到市区领导及家长的好评。今后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充分利用好硬件设施,采取多种措施创新未成年人文化活动品牌的打造,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满足未成年人的文化权益做出更大贡献。2013年荣获青岛市“社会课堂”优秀场馆。
亮点五:
“六团走基层”文化志愿者项目喜获青岛市示范项目
- 健全管理机制,广纳文化贤才
- 制定较为完善的《市南区文化馆文化志愿者管理制度》,在《市南区文化馆十二五规划》中突出文化志愿者长效发展规划的内容。2012年至今,市南区文化馆根据制度要求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招募志愿者近500人、团队近50支。
- 创新服务平台,力求才尽其用
- 创新工作模式,采用“植树法”使群文辅导志愿者直达基层。辐射了10个街道文化活动中心、65个社区,450余名志愿者深入讲台、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广场、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送辅导、送表演、送讲座、送展览、送艺术策划等等形式服务百姓9万余人次。
- 倾听建言献策,让文化专家顾问团发挥指导作用。召开了岛城文化专家座谈会,来自市文联、舞协、电视媒体、文化研究等机构的20余名文化专家们为市南公共文化“十二五”发展方向把脉。
- 群文创作表演调动志愿者热情。
三、建立保障机制 确保服务到位
- 物资保障:投入此财力在搭建表演舞台、购置演出服装与设备、提供交通运输等领域为志愿者团队提供物质保障。
- 激励机制:2013年市南区文化馆从500名志愿者中评选出20余名代表不同贡献优秀志愿者进行表彰,颁发荣誉证书,激励他们的文化公益行为。
- 加大宣传:2013年市南区文化馆在青岛日报、青岛财经日报、青岛市电视台等17家新闻媒体宣传90余次。
亮点六:“海燕杯”群众文艺创作大赛喜获丰收
经过近一年的精心培育、打磨,市南区在面向全区初选的基础上甄选出17件声乐、器乐优秀作品参加“海燕奖”大赛,它们主要包括音乐类的男声独唱《海上有条古老的船》、女声独唱《不想让你走》、童声组合《追梦少年》、独唱《蓝色的爱》、男女声四重唱《祝福青岛》、二重唱《老师辛苦了》、独唱《班长的红玫瑰》;器乐类:二胡合奏《小鹿角之音》、古筝合奏《草原hing歌》、器乐重奏《都市旋律》、打击乐组合《青岛锣鼓》。最终获得最佳创作奖8件、最佳表演奖8件、优秀创作奖9件、优秀表演奖9件,市南区文化新闻出版局获得大赛组织奖。市南区获得的奖项之多、奖次之高名列全市前茅。
上一篇:市南文化馆在“海燕杯”大赛中硕果累累
下一篇:市南群文队伍将圆梦央视舞台